close

"

現代人的錢包裡總是鼓鼓的,擠滿了許多卡片,有信用卡、提款卡、會員卡、現金卡、禮物卡、悠遊卡、門禁卡等。雖然現在出現了 Google Wallet、Apple Pay 等行動支付,可以把信用卡「加到」手機裡面的支付 App,出門可以少帶幾張卡,然而支援這兩個產品的非接觸讀取設備的店家還是寥寥無幾,購物消費最沒有障礙的還是傳統的卡片。隨著時代的進步,小小薄薄的卡片也能塞入更多的電子元件(註 1),於是在美國,電子商務科技公司轉向回傳統的金融卡形式,紛紛開發出「多合一智慧卡」的產品。

從 2014 年至今,總共有 4 個多合一智慧卡產品:Stratos、Coin、Plastc、Swyp 開始預購或發售。這些產品的基本共同特色當然是可以「放進」許多的卡。使用上,就是在卡片上用手指滑一滑或按一按,就可以選卡,然後卡片上的電子紙螢幕會顯示出那張卡的卡名、卡號、姓名甚至照片等,卡片裡的「動態磁條」就會模擬成那張卡片的磁條,你就可以用它來提款、信用卡刷卡、通過門禁。這實在是太奇妙了!一張信用卡到底是怎麼被「放進」這種多合一智慧卡裡面?

原理是這樣子的,卡片上的磁條就是跟磁碟片一樣的東西,裡面放著明碼的資料,通常是放兩軌到三軌,最基本一定有一軌是卡號,一軌是姓名資料,而這一類多合一智慧卡購買時,都會附上讀卡機,接上手機或電腦搭著附的 App 程式,讓你刷過原來的信用卡,就可以讀出裡面的資料,然後藉著藍牙,把你這張信用卡的資料傳到多合一智慧卡裡面,「加卡」就完成了。

更進一步的功能上,就因卡而異。在安全性方面,有些卡片提供資訊隱藏功能,例如刷卡時,卡片上可設定只顯示姓名跟三碼認證碼,不會顯示卡號。這有什麼好處呢?其實很少人知道信用卡有這個漏洞:其實,只要拿到一張別人的信用卡(路上撿到或者是親友的),記下卡片上完整的卡號、姓名、到期年月份、三碼認證碼,然後再把卡片悄悄的放回原位,你就可以用這個資料到網路上的購物網站(連磁條都不用讀),來「幫對方」消費(不過現在有些銀行的信用卡提供手機簡訊碼的雙認證,杜絕這種問題)。所以,卡號沒曝光,就填補了這樣的漏洞(也許可以有這樣的功能:讓動態磁條模擬讀正確的資料,但是卡片螢幕上除了姓名跟簽名顯示是真的,其他都顯示假資料)。此外,還有跟手機 App 連動的保安功能──只有配對的手機在近距離時,卡片才能使用。手機一離開,卡片就會自動鎖卡,手機上的 App 也會警告跟卡片失去聯繫,而且還可以設定多久以後,卡片會自動銷毀內部所有的金融卡資料。所以真的不小心遺失了,也不用擔心一下子要聯絡一堆銀行止付。

方便性上,這些卡片有的還有提供 EMV 晶片介面(EMV 是由 Europay、MasterCard 與 Visa 開發出來的晶片信用卡規格與介面)、NFC 非接觸式連線,甚至還有顯示 BAR 條碼等多樣化機制,支援多樣化的「刷卡」交易方式。手機 App 上也多半提供電子錢包的管理,可以方便記帳。電池的蓄電上,有的是完全不能充電,一張卡壽命兩年;有的是電力只能維持續航一個月,但是可以無線充電。購買上,有的是用年費訂閱模式(所以卡片電池壽命到時,卡片公司會寄一張新的給你),有的則是一次賣斷。

但是真的要採用這種卡片, 在亞洲的我們可能要多考慮一點,例如說這 4 張卡裡面目前只有 Plastc 完整支援動態磁條、EMV 晶片介面、條碼顯示(因為有螢幕)、NFC(其他的卡片有的是要換 2.0 新卡,有的則是卡片有此元件,但尚未啟用,也沒承諾 OTA 是否會更新到),它也是目前可以「裝」最多卡片的(20 張)。更進一步,提款卡部分,以台灣為例,其實有一個領先國際的驕傲──晶片提款卡的採用與普及超前全世界多年,還有自己的標準規格──FISC II ,而且在 2006 年以後,只有晶片提款卡可以跨行提款,卡片的磁卡部分只能在發卡銀行本行領錢(因為晶片卡安全性高,無磁卡容易被偽造、側錄的問題),甚至有些銀行(例如郵局)的磁卡就完全廢除、停用。換句話,這些美國產品在晶片卡的功能部份只有 EMV 的介面,所以在國內使用,提款卡的使用可能會有困難,除非這些卡片本地化,多提供一個 FISC II 的介面。此外,有 NFC 的功能,大家就會聯想到:那可以支援悠遊卡或一卡通台灣通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得問這些發卡公司願不願意跟這一類多合一智慧卡公司合作

資料來源:technews.tw/2016/05/18/smart-credit-cards-are-coming/

"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門禁讀卡機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zzchou11 的頭像
    zzchou11

    zzchou11的部落格

    zzchou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