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印度商務部 2018 年推出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公司防衛性關稅嗎?當時印度政府為了保護自家產業,對進口電池首年課徵 25% 關稅,而印度最近再推新政,努力降低對進口電池的依賴,找法子扶持在地的太陽能電池製造業。
最近印度新能源和再生能源部門(ministry of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MNRE)決定保護印度國內太陽能上游,重新定義合為「國產」,表示只有採用印度製造的未擴散(undiffused)矽晶圓、黑色矽晶圓的太陽能電池,這種才是國產。
為了促進在地太陽能裝置量,MNRE 先前推出許多裝置計畫,像是 2019 年 3 月推出的KUSUM(Kisan Urja Suraksha Evam Utthan Mahaabhiyan),幫助印度農家裝設太陽能幫浦與太陽能板,釋出 49.9 億美元資金盼在 2022 年新增 25,750MW 裝置量。
不過也不是每個廠商都可以參與,廠商必須要證明他們採用自家的太陽能電池,MNRE 表示,如果太陽能模組採用的太陽能電池並不是國產,將無助於在地產業,不符合計畫要求。印度政府希望避免過於依賴進口太陽能電池,如此一來也能鼓勵在地上游太陽能發電系統公司產業發展。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有著雄心勃勃的再生能源策略,預計在 2030 年前降低 33-35% 溫室氣體排放,電力來源得 40% 來自非石化燃料,更希望 2022 年前裝設 175GW 再生能源,其中 100GW 是太陽光電、75GW 為風力發電。
而印度綠能發展至今也初步有成,該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太陽能市場、再生能源成本也大幅下滑,綠能裝置量更達到 70GW,相較於 2014 年的 34GW 已增加超過一倍,政府更有意將 2022 年目標提高到 225GW。
而印度政府希望能在發展再生能源的同時,也能鼓勵自家產業並注入新血,因此近年來動作頻頻,像是 2018 年初宣布將對中國和馬來西亞等國太陽能電池產品課徵為期兩年的保護性關稅,第 1 年課徵 25% 從價稅,第 2 年上半年課徵 20% 、下半年課徵 15% 從價稅,並在 7 月底實施。
2019 年初印度也對來自中國、馬來西亞、沙烏地拉伯和泰國的太陽能用聚乙烯醋酸乙烯酯(EVA)板材課徵為期五年的反傾銷稅,每噸最高 1,559 美元。其中 EVA 膜是種常見於太陽能板封裝的熱融性膠膜,能用來提升太陽能模組的發電效率,以及提供對抗環境氣候變化所引起的耗損保護。
不過此舉是否能保護自家產業,這可能不好說,印度也有許多小型太陽能發電系統公司認為,政策無助反而帶來更多難題與阻礙,完全沒有解決問題,而印度目前的矽晶圓、電池場產能也有限,或許沒有辦法滿足太陽能裝設目標。
目前許多國家都想保護自家太陽能產業,像是美國 2018 年 1 月宣布 201 條款,對進口太陽能模組課徵最高 30% 的關稅;台灣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則認為政府應採取行動,先前表示,進口模組價格比較低廉,台製模組品質好但價格比較貴,希望若採用台製電池可提供躉購電價加碼優惠。
India takes steps to disqualify imported solar cells from reaping benefits under government schemes
Solar MSMEs are Not Benefiting from Safeguard Duty and Domestic Content Rules
(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