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為推廣減能減碳、資源再利用的觀念,4年前在工學院海邊校區設立雨水公園,並設置雨水利用博物館展示雨水再利用及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設施,近期通過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認證,成為基隆首座環境教育設施場所。
 
海洋大學表示,目前海大雨水公園已經設置有一台小型風力發電機,可產生3000瓦的電力,足夠雨水公園的照明及景觀噴泉、生態池抽水馬達的使用。另外,設置在水下噪音暨流體動力研究中心外側的雨水收集設備也可儲存約5噸的雨水,作為公園澆灌及洗車使用。
 
海大河海工程學系教授廖朝軒表示,基隆是個多雨的城市,推廣雨水收集再利用工作顯得更有意義,這座雨水公園主要是利用建物屋頂和立面等處將雨水收集回收,經過簡易的水質處理後建置包括「景觀用水系統」、「立面收集系統」和「雨水沖廁系統」等三套系統。另外,在雨水利用博物館中,則展示古今中外各式雨水收集設備及模型,並教導民眾如何自己動手DIY在家製作簡易設備。
 
海大除了規劃展示教育的雨水公園及博物館外,也將這些雨水再回收利用的技術實際應用在學生宿舍的沖廁系統及學校景觀澆灌,在男二舍、男三舍及女二舍已經全面啟用,每年為學校節省大量的用水。
 
海洋大學將於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與基隆市環保局共同為這座具有教育意義的雨水公園進行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揭牌,正式對外開放,提供各級學校及相關機關團體環境教育訓練使用。

近年來,海大除了實施各項節能外,也積極開發各種替代能源,除了常見的風力發電及太陽能應用外,同時也積極開發地熱能及海洋能,包括潮汐發電、波浪發電、洋流發電等,在廢油提煉生質柴油及利用海藻萃取生質酒精等技術,也都有相當顯著的成果,預計未來將可應用在工業用途上。

資料來源: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發電機
    全站熱搜

    zzchou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